发布时间:2024-10-26 13:26:35    次浏览
根据国家防疫工作组对厦门防疫工作要求,按照市领导工作部署,为总结厦门疫情防控经验,做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,提升防疫能力,对厦门市应急隔离用房储备能力进行系统性分析意昂3,厦门市政府组织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、厦门大学、中元设计院,开展相关规划研究。
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为《厦门市“平急结合”应急隔离用房储备能力分析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分析报告》)。目前,《分析报告》连同其他课题已正式提交国家防疫工作组,部分经验成果将纳入《新冠肺炎防控指南第九版》。
当疫情发生时,政府能够通过动员、协调、征用等手段使用、改造、新建,满足防疫隔离(如对周边不造成卫生妨害,1人1户1卫等条件)基本配套等要求的房屋(包括隔离用房的建设场地)。
第一部分从隔离用房的选择原则、分级分类等角度出发,提出构建“三级六类”的应急隔离用房体系;
第二部分从现有储能和未来潜能的角度出发,对厦门市现阶段和“十四五”期间内隔离用房的储备能力进行摸底,并将相应的隔离用房点位“落图成表”;
《分析报告》将疫情发生时,政府可通过动员、协调、征用对酒店、学生宿舍、保障房、单位自建房、商品房5种及场地包括应急用房建设场地,共计6种用房类型,按照动员、协调、征用、改造所需时间的长短,对各类应急用房安排进行排序。
同时,《分析报告》还按照疫情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,将不同阶段所需要的用房划分为一级用房、二级用房、三级用房3个等级。
学生宿舍(交付时间:2—3天)、保障房(交付时间:3—5天),适用于第二阶段疫情扩散,局部封控;
应急用房建设场地(交付时间:10—15天)、商品房(政府征用,时间不定)、单位自建房(政府动员,时间不定),适用于第三阶段疫情恶化,全面封控。
《分析报告》中指出,酒店满足“一人一室一卫”的要求,生活服务配套齐全,并且能够独立管理,适宜作为第一阶段隔离用房,是全国较为普遍性的做法。
目前,厦门有32宗酒店作为入境人员长期定点隔离地点,本次疫情厦门又启用了73宗酒店,共计13637套房间作为补充隔离用房。
根据市文旅局提供的数据,厦门市现有可供隔离的各类酒店103宗,房间20967套,可以满足20967人的隔离使用。
《分析报告》中提出,本轮疫情中,在疫情发展的第二阶段,除选择符合条件的学校作为隔离点外,首次大规模启用保障房作为隔离用房是厦门的创新做法。
《分析报告》中指出,充足的房源渠道加之灵活高效的应急预案,厦门现有储能(截至2021年9月)应急用房59855套,能满足59855人的隔离要求。
《分析报告》中还指出,结合我市多个单位提供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数据,未来全市采用增加酒店、保障房、学生宿舍等手段,可分别满足59870人(2022年),62340人(2023年),73034人(2024年),64001人(2025年)的隔离要求,当超出此隔离人口规模时,采取应急隔离用房建设场地建设隔离用房,可提供应对14-20万规模隔离用房的疫情处置。
从本次分析可以得出,厦门的酒店、保障房、学生宿舍等现有设施成为厦门市应急隔离用房的主要储能保障,根据疫情发展的需要再适时考虑应急用房建设场地。
因此,厦门市应构建以酒店、保障房、学生宿舍、应急用房建设场地为主体的应急隔离用房管理体系,建立相应的储备机制,将应急隔离用房的成果数据库纳入市应急管理平台,明确相关的主体责任单位,定期进行应急演练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,同时对隔离用房的新建改造、使用征用等合理的防疫行为进行规范,并通过地方立法予以法律保障。
各区需按照文旅、住房、教育等部门的“十四五”规划,重视、落实、加强酒店、保障房、学校等平急结合设施的建设,提高应急隔离用房的储备能力。
市级疫情指挥部门要加强统筹,充分发挥各区在不同类型储备用房的优势,根据疫情发生的阶段和态势,选择合理的隔离用房和责任区,各区之间实现资源互通、类型互补,做到全市“一盘棋”有效阻止疫情的扩散。
湖里区、思明区的酒店储备能力较大,在第一阶段疫情初发时,可以起到重要作用;
海沧区、翔安区的保障房的储备能力较大,集美区、同安区的学生宿舍储备能力较大,在第二阶段疫情扩散时,可以发挥重要作用。
为积极应对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挑战,探索建设一个健康、安全、韧性的城市人居环境,各相关部门配合,结合本次疫情防控经验,依据《城市防疫专项规划编制导则》(T/UPSC 0005-2021),尽快编制全市的防疫专项规划,评估城市防疫能力,构建防疫体系和防疫分区,规划隔离用房等防疫设施布局,提出近期防疫设施重大项目,为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规划指导。